鄭板橋的谷雨詩的內容
文章地址:http://www.gutajiao.com/content/24-976952.html
清 鄭板橋《七言詩》
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連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間。
鄭板橋七言詩翻譯
清 鄭板橋《七言詩》
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連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間。
是這個詩句還是?
賞析下面這首詩
清 鄭板橋《七言詩》
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正好清明連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間。
七言詩鄭板橋關于谷雨的詩書法
能搜索到的只有這幅作品:
鄭板橋《高山幽蘭》的翻譯及賞析
翻譯:
千古年間最幽然貞潔的就是這花啊,不求出名顯達只愿做一片煙霞,就連那些上山砍柴的人它也不愿意讓他們看見,藏在高山后面遮蔽著自己。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蘭花的詩,作者詠的是蘭花,但已不是對自然界蘭花的一般描寫,而是蘊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實寫蘭花,贊頌的卻是人。詩人屹立的青山,堅硬的巖石為背景而基礎。
“幽貞”則正是這個歷經風吹雨打的蘭花和蘭花所象征的人的真實寫照。因此,可以說,詩歌通過歌詠蘭花,塑造了一個百折不撓,頂天立地的強者的光輝形象。全詩清新流暢,感情真摯,語言雖然通俗但意義深刻而意味深長。
原文:
千古幽貞是此花,不求聞達只煙霞。采樵或恐通來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此詩出自清·鄭板橋《高山幽蘭》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高山幽蘭》是清代鄭板橋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詩。比喻有才之士所生非時,無所成就。比喻形象貼切。從詩中可以明顯看出詩人對于自己或友人不平遭遇的憤慨。
乾隆九年(1744年),妾饒氏生子。鄭板橋任范縣知縣期間,重視農桑,體察民情、興民休息,百姓安居樂業。乾隆十一年(1746年),自范縣調署濰縣。同年,山東發生大饑荒,經常發生人吃人現象。
濰縣原本繁華大邑,因災荒連年,救災便成了鄭板橋主持濰縣政事的一項重要內容,他開倉賑貨,令民具領券供給,又大興工役,修城筑池,招遠近饑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戶開廠煮粥輪食之。
盡封積粟之家,活萬余人。秋以歉收,捐廉代輪,盡毀借條,活民無算。濰縣饑民出關覓食,板橋感嘆系之,作逃荒行。乾隆十二年(1747年),滿洲正黃旗人、侍講學士德保主試山東,板橋同在試院,相與唱和。
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學士高斌和都御史劉統勛為特使到山東放賑,板橋隨同前往。時值秋熟,濰縣災情漸趨緩解,饑民也由關外絡繹返鄉,板橋作還家行紀其事。
為防水浸寇擾,捐資倡眾大修濰縣城墻。秋末,書修濰縣城記。乾隆出巡山東。鄭板橋為“書畫史”,參與籌備,布置天子登泰山諸事,臥泰山絕頂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鐫一印章“云乾隆柬封書畫史”。
作者簡介:
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后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
說明:本站圖片源于互聯網公開資料,僅供讀者欣賞和參考,如有問題請聯系站長刪除。如需純文本版請下載鄭板橋七言詩解析鄭板橋《高山幽蘭》的翻譯及賞析詩詞名句。如發現錯誤,請猛踩文章,我們會及時改正。獲取更多相似文章,您可以全網搜索賞析 名句 翻譯 詩詞 幽蘭 高山 鄭板橋 七言詩 解析。
拓展閱讀
本文鏈接:http://www.gutajiao.com/content/24-976952.html
創建時間:2020-06-04 18:57:40
更新時間:2020-11-16 09:26:57
文章來源:網友投稿
文章作者:喻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