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精裝增補版)》是一本由萬維鋼著作,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304圖書,本書定價:68,頁數:2020-4-1,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文章地址:http://www.gutajiao.com/content/49-289317.html
《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精裝增補版)》讀后感(一):打破舊有思維,來一場認知升級
理工科思維的倡導者,告訴我們應當如何理性地對待傳統智慧和成功,如何理性地理解和做出決策,如何理性地看待科學。
有打破舊有思維的“萬萬沒想到”之感,有認知的升級的快感,也有具體行動的指導。
書中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書籍和文獻,可以作為“如何正確地讀書”的典范。
.s. 事實上,書中也講了“應當如何閱讀一本書”這一話題。
《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精裝增補版)》讀后感(二):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
工科思維理解世界
這是讀萬維鋼老師的第二本書。同上一本一樣,都是博客合集,所以在內容上上天入地。也可以說本書也是萬老師的一本拾人牙慧的讀后感,看得出萬老師喜好讀書,把讀過的書通過自己的文字重新寫出來。
這本書很不錯。在互聯網統治全世界的背景下,在人云亦云的今天,萬老師用告訴讀者,應該用科學的方法理解這個世界,理解這個紛雜吵鬧的現實修羅場。
《最高級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這節內容于我而言啟發很大。我以前就很羨慕孩子們的想象力,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只恨自己囿于現實束縛,想象力依托于塵土,再也不能翱翔天際。
萬老師的一席話改變了我的看法。舉了暗器.手槍的例子。原來人類的想象力真的無法擺脫現實,所有成功的科幻作品都依托于當時現實的背景,科學,才是最瘋狂的現象。而脫離了現實的想象,只能是無意義的臆想。
《練習一萬小時成天才》部分刷新了我的世界觀,內心也有了不大不小的震撼。原來所謂的“寓教于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都是善意的謊言。要想獲得成功,必須經過大量重復性的練習,就像《三體》維德所言,“前進,前進,不擇手段的前進”;正如《爆裂鼓手》所揭示的成功密碼。
所謂成功,其實就是另一種名目的競爭。可惜太多人囿于自我陶醉式的努力,一直在重復自己,一直在“舒適區”輕松的努力著;而那些真正成功的人,早就逃出“舒適區”的陷阱,在“學習區”提高自己,然后在另一個“學習區”重復這個過程。
雖然讀本書自身有了提高,但是以后在選擇上還是避免這種合集類書籍。內容紛雜無章,我還是喜歡系統化,章目之間有邏輯聯系的大家之作。
!m??зOZ
《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精裝增補版)》讀后感(三):科學這么嚴謹的知識都是有套路的,我們有啥不可原諒自己的
曾經在得到欄目里購書過萬維鋼的《精英日課》,當時聽了幾天,發現聽不懂,后來就一直沒有聽。當看完這本書,我想我應該回去再聽一下那課堂,應該能聽懂了。
也許當時對這些華爾街的精英太崇拜了,覺得他們的思想距我好遙遠,我這個小山村出來的草根跟他怎么會有思維上的碰撞呢。
這本書讓我對科學研究和醫學研究,甚至哈佛商學院的人才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科學也有錯的時候
就像作者講的,20個科學論文里,有一個是錯的,以前覺得,只要與科學沾邊的事情,怎么可能會有錯的,必定是真理啊。沒想到,科學研究也有套路,每個科學家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也參與了主觀想法,就看誰能說服誰。
科學的東西我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先有現象,再找大量的證據來證明這種現象是存在的,而且與主流科學是有聯系的。
二、醫學研究不要全信
我們平日去醫院,排隊三個小時,為了就是大夫給我們說的短短兩分鐘的話,字字當真言,覺得那就是救命的良方。
現在才知道,醫學很多研究都有偏面或是背后的利益在作怪,比如有的藥物可能會有一點對某病的作用,但是為了體現這種藥物的療效,就會有大量的醫學研究者以點概面的總結,這種藥物就是專冶這種病的良藥。
書中有一個實驗:給同樣得癌癥的患者,一個病人吃藥物,一個病人吃跟藥物一樣外觀的糖豆,發現兩個患者治療效果基本一樣,說明了什么,真正起作用的藥物成本可能占比不大,最大的是患者的心態。
也就是能真正治病的良藥是自己的積極樂觀的心態,而不是藥物,外因都是輔助,保持一顆樂觀正面的心態,生活就會朝著你想要的方向發展。
三、窮人和富人思維
我們普通人可能覺得朋友多,路就寬,有困難找朋友解決,靠集體的力量。而且一般能幫到我們的都是那些見過一面或是不太熟的朋友,他們在某一時刻提供的資源正好是我們所需要的。
而那些日常跟我們混的特別熟的朋友資源和我們一樣,所以,我們要鼓勵自己拓展自己的人際關系,人以群分越來越限制我們的交際圈,就像社交媒體算法一樣,我們每天看到新聞都是機器自動根據我們的瀏覽記錄推薦的,而真實的世界比我們日常關注的更大,更多。
而富人往往是靠自己,我有什么資源,別人有什么資源,給我能來什么價值,雖然聽上去比較功利。但是效率高,不會把時間浪費在沒必要的投資上。因此富人只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而不是什么事都做,浪費時間和資源。
比如做公益,現在很多富人都做公益,他們做公益的目的就是怎么能幫我帶來更好的宣傳效果,或是這樣做能給我個人帶來什么體驗,對我自己有什么好處,而不是對大家有什么好處。
因此,我們普通人應該多學習富人的做事方式,把有限的時間用在重要的事情上,不用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做好,既做公益,還想要宣傳,還要讓別人說我們有愛心。不可能,只要自己最想要的那一樣就可以了。
最總,總結一下,我們看每一本書都想提升自己思考能力,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但是我們要做到那些是對我們自己有用的,那些只是作者的觀點,我們不能直接拿來用。
因此,每一本值得我們精讀的書一定要讀兩遍,第一遍知道作者在講什么,第二遍,思考這個觀點與我們有什么關聯。與我們自己的知識連接起來,這才是讀書的目的。
《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精裝增補版)》讀后感(四):了解真實世界和科學思維,提升認知力,改善“萬萬沒想到”的思維局限
本書作者萬維鋼是得到的專欄作家。我在得到買了他的全部課程,對他比較熟悉。
這本書是在他之前博客文章的基礎上,刪增修訂后形成的短文集。相對于針對某個主題專門撰寫的專著,我覺得文章合輯在內容和結構上相對都會比較散。
本書的內容都是基于較新的科學研究,可以說是閱讀筆記的典范。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反常識思維”,倡導所謂的“理工科思維”,即基于科學思維的“慢思考”,反對不加驗證地直接運用“世俗智慧”的、直覺式的、帶有嚴重的認知偏誤的“文人思維”。列舉了一些認知偏誤(確認偏誤、鮮活性效應、代表性偏差、被意識形態影響、合取謬誤),并對概率思維做了簡要介紹(隨機、誤差、賭徒謬誤、獨立隨機事件、小數定律)。
第二部分“成功學的解藥”,針對“如何能夠成功”的主題,基于科研研究,講述了成功所需的關鍵能力(意志力),學習、練習和閱讀的正確方法(間隔學習和測試、刻意練習、分級閱讀、強力研讀)和一些誤區(想象力比事實更重要;靈感比汗水更重要;發散思維比集中思維更重要)。
第三部分“在現代生存”,從不那么常見的角度解釋了現實世界當中(看似不公平或不合理)的一些現象(資源分配的馬太效應,延遲滿足,貧窮的影響,商學院的生意邏輯),以及一些科學研究發現(表觀遺傳,權力對大腦的影響)。
第四部分“霍金的答案”,介紹了當前科學研究的體系、準則、方法,提出了一些我們應當如何看待科學的建議。
全書概要
第一部分 反常識思維
1. 我們平時容易有一些“文人思維”· 鮮活性:容易受到鮮活個案的影響,而不擅長看統計數據;
· 代表性偏差:以自己當前所見代表事情的全部,而忽略當前沒有看見的部分;
· 意識形態:更傾向于強調道德準則和意識形態,而非根據事實和情境調整策略;
· 確認偏誤:只接受與我們既有觀念相符合的觀點,而不接受、忽略與我們既有觀念不符的觀點,它們甚至會加強我們的既有觀念(逆火效應);
· 阿喀琉斯之踵:不理解統計學和概率論,喜歡用簡單原因解釋復雜事件,喜歡給任何事一個解釋,喜歡發現規律;
· 容易混淆合理性與可能性:增加的細節會增大一件事發生的合理性,但是必然會降低其發生的概率。
2. “文人思維”的影響· 決策錯誤:以偏概全容易導致決策錯誤;
· 劣幣驅逐良幣:媒體只給我們想看的,導致最終沒有客觀中立的媒體;
· 回音室效應:我們的固有觀念被放大,使得我們更有偏見。
3. 作者的建議· 用理工科思維代替文人思維:用tradeoff的全面視角分析問題,權衡取舍,而不只是動用情感;
· 開放心態:主動刻意消費與我們當前觀念不相符的信息;
· 做“真理追求者”:允許想法被他人改變;
· 理解概率論,摒棄陰謀論;
· 拋棄“目的論”:用“機制”而非“目的”來給出解釋。
第二部分 成功學的解藥
0. 成功學的陷阱:別被個案和雞湯所迷惑· 有普遍意義的理論才能被復制,科學的成功方法應當基于實驗和統計,而非個案和雞湯。
1. 成功的關鍵能力:意志力· 【自控力是一項關鍵的品質】自控力能預測很多方面的成功(大學生成績、個人成就、家庭幸福、人際關系)。
· 【意志力消耗能量】自控需要意志力;意志力消耗能量,是一種有限的資源。抵御誘惑、做選擇、冒險、專注的腦力勞動都會消耗大腦精力。這種能量可以通過攝入葡萄糖來補充。
· 【提升意志力的方法】好習慣(將行動自動化以節約精力資源)、自我監控能減少意志力的消耗。意志力還可以通過鍛煉(常做自己不習慣的事)來提升。
2. 科學的學習方法:間隔測試· 【一個記憶模型】記憶強度 = 存儲強度(只增不減) + 提取強度(越用越高);提取的動作越困難,兩個強度的增加值越大。
· 【間隔測試】等有一定的遺忘之后,以測試的方式進行復習;測試需要自己思考,實在想不起之后再看答案。
· 【超強記憶不靠譜】超強記憶不是基礎能力,對理解沒有用,反而有害:破壞了知識原本的聯系和邏輯,可能導致理解力降低;信息有等級,需要斷舍離。
3. 科學的練習方法: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 vs. 一萬小時】關鍵不是練習時長,而是練習方法——刻意練習;要想達到頂級水平,天賦也很重要。
· 【刻意練習】只在“學習區”學習;分小塊針對性重復練習;及時獲得有效反饋;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
· 【只在學習區學習】練習的精髓是持續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不要追求“自動化”的極限,那樣會在舒適區停留太久;而是及時進入下一步。
· 【基礎訓練】刻意練習最關鍵的部分。刻意練習是建立長期記憶的過程。技能是“長”在人腦中的。迅速掌握技能的要點:大量重復訓練:分塊,基本功,不斷重復(把不常見的高難度事件重復化);高度針對性:以目標結果為導向,做中學。
· 【即時反饋】練習中需要隨時獲得來自不同視角的即時反饋。
· 【學習環境】決定成績的不是學習時間,而是學習環境:只有在不受打擾的環境中單獨學習的時間才是有效的。刻意練習當中沒有“寓教于樂”。
4. 科學地獲取信息:書本而非網絡;分級閱讀· 【上網 vs. 讀書】上網使我們的大腦淺薄:網絡閱讀使我們能記住的信息更少,理解力和創造力下降,無法形成知識體系。上網不能取代讀書。
· 【網絡閱讀是低效的】漫無目的地點擊不但沒有加深理解,甚至記不住讀了什么。網上閱讀從硬件層面改變了人的大腦。多媒體閱讀也并不能幫助加深理解。多媒體、超鏈接、推送通知嚴重干擾記憶力;受到干擾的短期記憶無法存入長期記憶。
· 【分級閱讀】上網應該排除干擾信息,成為網絡的主人而非奴隸。對待不同等級的內容應當用不同速度和方法,閱讀無信息內容時應當掃讀。
· 【思維密度】思維密集度:準備文章需要的總時間 / 閱讀文章需要的時間。對于好的寫作,寫作者和閱讀者都能在思維密度之爭中獲勝。讀者以用自己的少量閱讀時間換取作者的大量準備時間獲勝;作者以閱讀者數量多,以至于總閱讀時長多獲勝。
5. 一個好的讀書方法:強力研讀——理清脈絡,記住故事,建立聯結,做好筆記· 【閱讀的精神】閱讀有三個檔次:娛樂,信息,理解;只有為了理解而讀書,才值得認真對待;讀書應以我為主,而非以書為主。
· 【強力研讀】核心技術是做讀書筆記。追求閱讀的深度和效率。不好玩,用時少,不求快。讀兩遍:第一遍通讀,不求快,時不時停下思考;第二遍寫筆記,專注于思想脈絡,讀一章做一章筆記。
· 【好的讀書筆記】清晰地表現每一章的邏輯脈絡(跳出來);帶走書中所有的亮點(為我所用);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好書激發靈感);與已有知識的聯系。
6. 一些誤區:事實 vs. 想象力;汗水 vs. 靈感;集中思維 vs. 發散思維· 【事實 vs. 想象力】想象力需要事實基礎;以事實為基礎的想象力更可信。
· 【想象力的兩個等級】初級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玩“what if”游戲;不自由的想象力:自洽(self-consistent)的世界觀,具有完備、合理的邏輯系統。最高級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基于事實和邏輯的想象力才是高級的。
· 【頓悟崇拜】“自由想象力崇拜” 背后是“頓悟崇拜”——一般人終日被知識所束縛,一旦跳出束縛,就能取得重大突破。這是對科學發現的庸俗解釋,是一個誤解。
· 【汗水 vs. 靈感】靈感和天才被高估,汗水和普通的想法被低估。
· 【創造性思維的三個迷信】我們以為創新行為的最關鍵一步是某個絕妙的想法(靈感);我們以為靈感非常難得;我們以為越是離奇、越能打破禁忌、越大膽的想法,越值錢。
· 【真正的創造性思維】偉大的發現是慢慢得出的;尤里卡時刻是由一系列小想法(證據)逐漸累積,然后得到突破的結果。創造性的關鍵屬性是正確和有用,而非新穎;僅僅新穎沒有技術含量。
· 【真實世界的創新】量變的:當前水平基礎上的改進;暫時的:會被更新的代替;質變創新:當時技術條件孕育的結果。
· 【集中思維 vs. 發散思維】集中思維需要專注;專注是大腦的基本功。集中思維的局限性:固定的套路,思維定式。發散思維是一種全局思維,跳出思維定式解決問題;前提是已經有了思維定式。只有集中思維才能掌握套路和抽象概念,才能讓腦子里事先有一個“答案區”。
· 【開啟發散思維】主動停止集中思維:什么都不想,主動停止思考,睡覺,眨眼,給點時間;發散思維可以在后臺無意識地運行。
7. 創新、創業、競爭:有些是命中注定,有些是環境注定,但仍有些可以加以利用和改變· 【創新是落后者的特權】創新的最大特點是風險,該風險只有落后者才能承擔。后來者創新,是競爭中的一般規律。
· 【過度自信是創業者的通行證】創業者通常過度自信。過度自信者成功和失敗的機會都比一般人多;平均而言,他們比能正確評估自己的人更成功。這個世界屬于愛冒險的人。
· 【競爭:奪魁者本色】競爭傾向有性別差異,受到睪酮、子宮內激素水平、COMT基因的影響,后天教育和文化傳統仍然有作用。啟示:注意平時和比賽時的區別;利用競爭意識;創造寬容的環境。
第三部分 在現代生存
1. 【冪律分布】世界的資源分配是不公平的,很多資源的分布是馬太效應(正反饋)的結果——冪律分布。
2. 【要事第一】“80/20”法則的啟示:要把資源用于最重要的事——要事第一,而不要面面俱到,事事完美。
3. 【延遲滿足】延遲滿足的能力受基因和環境的影響。不穩定的環境使當下滿足具有合理性。啟示:給下一代提供溫暖穩定的環境。
4. 【表觀遺傳】貧困的生活經歷能夠通過影響DNA的甲基化水平來傳給下一代。擺脫貧困不易。從社會層面,需要政府扶持;從個人層面,為下一代屏蔽壓力。
5. 【經濟實力使人獨立】低收入者更依賴強關系,高收入者更依靠弱關系;經濟實力使人脫離對強關系的依賴。
6. 【公平 vs. 價值】大學招生、公司招人更看重這個人能帶來什么價值,而非公平。
7. 【聲望的生意】學府的聲望相比于大公司的聲望更容易變現。【或許因為在人們意識當中學府的聲望更稀缺。】
8. 【權力感 vs. 共情】權力感減弱共情能力。想要恢復敏銳需要去掉權力感。
第四部分 霍金的答案
1. 科學研究的三個層次(1)相關性(對照):科研的初級階段,但也已經超越了思維本能。
(2)因果關系(控制變量對照實驗,排除第三變量):現實世界中用“隨機分配+操縱”的方法替代“控制變量對照實驗”。
(3)機制(解釋現象):科學研究的真正關鍵。機制中的每一步必須是可以驗證的,這樣才能把各種不同機制綜合在一起建立模型預測未來。
2. 科學研究的基石(1)證據 / 事實。一個理論是否正確,是基于證據。主流科學否定缺乏證據的新理論。超乎尋常的論斷需要超乎尋常的證據。
(2)預測。好的理論在于它能夠預測未來。
(3)關聯性原則。主流科學要求必須能用現有的理論去解釋新理論。新理論必須基于主流科學。
3. 科學研究的方法研究方法1:流行病學(epidemiology)研究,通過純粹的被動調查來做研究。
■ 回顧性(retrospective)問卷調查:先找到病人,再詢問他們過往的生活方式。問題在于回憶不準確,甚至有偏見。
■ 前瞻性(prospective)調查是更可靠的辦法:從干凈的初始數據(兩組不同的人群)開始,長期跟蹤兩組人,再進行對比。難度在于“長期”。
研究方法2:元分析
要想從流行病學研究中發現因果性,就必須盡可能統計各種影響因素,以排除第三變量的影響。但一個論文不可能統計所有可能性。不同論文可能統計不同的影響因素。這時需要對很多論文進行元分析。
操作方法:P<0.05
■ P 值代表“在一定的無效假設之下”,實驗結果純屬巧合的可能性——有相當比例的實驗結果其實就是巧合。
■ P 值只能預示“有沒有”療效,而與療效的大小無關。
■ P 值小于 0.05,是個不怎么體面的人為約定。
■ 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科學家使用數據采摘之類的手段,美化了自己研究的 P 值。
4. 對科學研究的理解■ 科學尚未有統一的理論,當前的理論是在每個領域內各自發展的。
■ 科學研究的是“有效的真理”,是“有限的真理”。調查只是對真實世界的管中窺豹。物理學家發明模型的時候,他們想的是什么模型有效就用什么模型。
■ 科學是不斷試錯的過程。每一篇論文都是從個人感覺到客觀事實,再到因果關系,再到推廣使用的機制這個過程當中的一小步。
■ 科學研究就是把新思想逐漸變成主流的過程。主流科學是凝固了的科學。
■ 想要解決問題,必須使用模型。其本質原因是,我們對世界的觀察是主觀的。
■ 用模型預測未來非常困難,越復雜的模型就越困難,越細致的未來就越不好預測。不要特別相信那些復雜的模型能對未來做出的復雜預測。所有玩模型的科學家都知道自己模型的局限性。
5. 關于各學科■ 物理學的兩個邏輯:物理定律必須處處管用;一個好的物理理論必須不但能解釋已知的現象,還能對未知的現象做出預言。
■ 心理學實驗結論的推廣困境:實驗場景當中得出的結論不一定能推廣到實際生活中。
■ 醫學研究的困境:大部分醫學研究都是錯的。
(1)在醫學研究中被廣泛使用的統計方法是個非常脆弱的體系:效應微弱 + 研究者偏見;
(2)實證數據表明:結論錯誤的論文占相當數量(7/45);被其他研究至少重復驗證了兩次的論斷很少(1/432)。
■ 經濟學模型的預測是有限的,遠遠談不上準確。
■ 氣象學模型沒有得到完全的解釋。氣象學模型中的物理機制和參數有很多不能確定的地方,所做的簡化距離真實世界非常遙遠。氣象學預測未來的一個最常用的辦法,是把各個不同氣象模型的結果綜合起來取平均值。
■ 數學:理解大數應該有數量級的概念,有看相對數值(比例、比較、趨勢)的意識;對于風險不要因噎廢食,把精力和資源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6. 對待科學的態度■ 科學家是主觀的。最好的科學家甚至可能是極度主觀的,他們“鄙視”自己專業以外的其他學科。
■ 抱著謙卑的情緒去“仰望科學”是錯誤的態度。
■ 今天醫學研究的無奈現狀并不見得說明科學方法不行。科學方法是獲取知識“最不壞”的方法。
■ 把學術論文的結論推廣為真實世界的真理,有時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7. 兩個現象:安慰劑效應 & 反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真的存在,而且效果強大。哪怕知道是安慰劑,它還是會有用。
■ 安慰劑效應多用來做隨機雙盲實驗,用于測量真實藥物的有效性。這是把現代醫學從傳統醫學里區分出來的重要一步。
■ 手術也有安慰劑效應,而且比吃的藥的安慰劑效應更強。假手術做得越是鄭重其事、手術開刀對身體的損傷越深,安慰劑效應就越強。
■ 啟示1:對比之后有效才是真的有效。
■ 啟示2:個案的有效不能作為有效的證據,可能來源于安慰劑效應,可能來源于運氣。
■ “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本來沒事,因為以為自己有問題,結果真的有了問題。
■ 安慰劑效應和反安慰劑效應的原理上不明確。其中并沒有統一的機制——科學家已經找到了作用原理不同的幾種機制,大多跟大腦讓身體分泌某種激素有關(饑餓激素;壓力影響皮質醇的分泌,長期的高皮質醇水平導致身體內部發炎)。
■ 改善心態獲得健康:把壓力當作挑戰,而不是威脅,壓力對健康就不會有危害。
說明:本站圖片源于互聯網公開資料,僅供讀者欣賞和參考,如有問題請聯系站長刪除。如需純文本版請下載《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精裝增補版)》的讀后感大。如發現錯誤,請猛踩文章,我們會及時改正。獲取更多相似文章,您可以全網搜索理解 讀后感 精裝 萬萬 思維 增補 沒想到 理工科 世界。
{{{description}}}...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