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人 + 看不見的城市》是一本由趙鐵林著作,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銅版紙單色印刷單插圖書,本書定價:48.00元,頁數:255,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文章地址:http://www.gutajiao.com/content/49-295795.html
《看不見的人 + 看不見的城市》精選點評:
●黑
●真實可觸的社會底層記錄,女性們都有著樸素的世界觀,有著青春美好的容顏,過著令人唏噓的日子,得一人記錄,流傳于世。ps2005年是不錯的辰光,這種反映了社會“黑暗面”的書也可以出版
●趙最好的集子了,講述和排版都屬正常,書中提了下南方周末是少數講真話的,我們都喜歡看,啞然失笑………
●震驚,麻木一直都在,直到有帶血的錐子挑開重重錦繡帷幔。對作者的經歷比較感興趣,作者的經歷決定了他的擔當。能處上,能處下
●阿V姑娘還好么
●我們習慣了名流的燈光閃爍,也要明白,此時,這個世界上還有無數脆弱的生命在黑夜中掙扎。
●震撼
●life in huge difference..
●2006年7月4日 上海圖書館
●揭示一個你看不到的社會
《看不見的人 + 看不見的城市》讀后感(一):勇氣
我很佩服她們的勇氣,她們肯把自己的生活暴露在鏡頭面前,這其中固然有錢的原因,更多的是她們的勇氣。
照片中的她們不乏美女,如果穿上一套職業裝,走在路上誰也不會知道她是小姐,佩服她們,有著這樣的勇氣。
《看不見的人 + 看不見的城市》讀后感(二):你若看見 便不會忘
我一定是在哪兒見過封面的那張照片兒——阿V的那張臉,沒有任何妝容,特別純美。
說到這本書所涉及到的話題,我便想到了潘綏銘。但是再有人情味兒的社會學者寫出來的文字也不及趙鐵林來的溫存而神圣。不能否認,即使是牛逼的學者也習慣于用他們所處的上層社會的半臆想的學術理論來解釋那些他們并沒有體驗過的處世之道和思維方式。趙鐵林讓我感動的便是他把最初的那種試探性的記錄變成后來的體驗,因為只有深入其中,才會看見那些從前看不見的。
我不想猜測作者的動機,因為要么是他閑的蛋疼要么是他心中有大愛,可是一個人會讓自己蛋疼好幾年么。作者四八年出生,九十年代時近五十,他的選擇算得上是孤注一擲。但是這種不顧一切看來是值的。姑娘們對家人回避自己在外的經歷,對客人也得裝出一副喲大爺您來啦的服務姿態,可什么時候她們才能面對自己和這些經歷呢。如果沒有作者的出現,他們可能繼續著混沌的日子,也或者將來會刻意回避和盡力遺忘。但是作者給了他們真實袒露的機會。
鏡頭里的姑娘裸著,乳房破敗下垂,表情因漲奶而顯得痛苦。這時候的痛苦便不再是她一個人的,或者說這種從前毫無意義的痛感頓時變得永恒。即使我單純的觀看,竟也覺出某種不安,這種感覺讓我仿佛也進入了一種體驗。
作者的文字也是好的。是純粹的記錄,沒有任何評論或者臆斷。這是最難得的。作者從不主動對拍攝者輸出自己的價值觀,也因此,所有的照片才顯得無比的真實。一氣呵成的直白的記錄文字越讀越有震撼力,到最后我甚至懷疑這莫非是構思精良的演繹。
印象最深的是叫小劉的姑娘。她和作者以及所有出鏡的姑娘們一起,應該得到我們的致敬。不知現在她身處何地鎖操何事,但愿那些姑娘們都還好。
我他媽四年多沒寫過書評了可是這書太棒了以至于我忍不住寫點兒字兒紀念一下。
《看不見的人 + 看不見的城市》讀后感(三):我覺得作者倒是更值得佩服
看了一下作者的介紹,在他開始這個拍攝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這樣一個年齡還能保持這么旺盛的創作欲望實在是值得人們佩服。
不知道作者對于這些女人們,是持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態。通過文章中的內容去揣測是一件很耐人尋味的事情。
我覺得這種心態當然是復雜的。讓我們試著來看看
1, 同情這種心情,是社會認為作者“應該”有的一種心態,我認為面對阿V,作者具有比較多的這種心情,阿V是一個被男人控制的工具,當作者勸她回家去,她卻說“我還沒玩夠呢”,誰知道,這個幼稚的,“血崩”的,“宮頸糜爛”的16歲小姑娘是怎么想的。但是面對“小劉”這種情況有發生了變化,小劉的收入遠比作者高,甚至一直資助作者搞創作。不知道在那種情況下究竟是誰在同情誰,所謂“笑貧不笑娼”吧
2, 獵奇,每當我走過發廊、洗腳保健,甚至“整容醫院”的時候,我也總想進去看看,看看里面都些什么樣的人,那些被捂著蓋著的東西,總能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
3, 愛情,我說出這種感情,會有很多人反對,但是通過閱讀,我認為作者存在一種這樣的感情,這也是正常的,我只是希望大家可以細細品味,作者本人也是這個故事的一部份,如果只是作者單純的對妓女的單純描述,遠沒有“一個攝影師8年的經歷”更吸引人
4, 卑微感,一方面作者心理否定這種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自己也找不到出路,面對小劉這樣月入七八千的發廊女,作者真的覺得無話可說,因為她們自己得到了這個社會給他們的錢,沒有文憑,沒有技能的她們,做任何一行都得不到這么多。而作者作為一個觀察者,一個長者,不可回避的會有種愧疚。何況作者還長期被“小劉”“包養”。
5, 責任感,一個長者自然的內心感情。
6, 神圣感,巴塔耶的所說的那種僭越的神圣感。明白這個感覺的自然能理解,詳細解釋太費時間
《看不見的人 + 看不見的城市》讀后感(四):割裂感
(一)
談論這本書,這樣的題材,我很反感“同情”、“社會責任”、“記錄底層”、“崇高的記者”這樣的字眼。我感到更多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割裂感。
無所謂什么“記錄底層”,當你拼命把“弱勢群體”、“底層”這樣的字眼往上貼時,其實無形中已把他們與自己分割開來。還有,所謂“弱勢群體”與“底層”的劃分標準是什么呢?若是以金錢來衡量,比起“做臺率”高時的某些小姐的收入,困頓時的趙鐵林(甚至還受到過小劉的資助)倒更像是“弱勢群體”。
在這些“同情”、“弱勢群體”、“底層”……詞匯間,難道看不出一種割裂與自己都難以察覺的冷漠?
要說社會底層,在金字塔式結構的中國,大多數人都是。我是,說不定你也是。對于照片中的這些人,讀者們多幾滴或少幾滴“同情”的眼淚意義也不大。在這個畸形的社會中,他(她)們有著自己的韌勁,他(她)們有著自己的生存法則,和你我一樣,他(她)們有自己的歡喜與憂愁。
就像一部簡單的《還珠格格》就可以把電視機前的姑娘們個個都逗得哈哈大笑。趙鐵林自己“怎么也鬧不明白這些和命運抗爭的姑娘們怎么偏偏喜歡那些從不為生計而發愁的劇中人物”。
就像盡管被小吳騙到這里,還時常挨小吳的打的阿V,高興時便撒嬌讓小吳說她最愛聽的話“我愛你,我要娶你。”,只要一聽到這句話,不管小吳說的是真是假,阿V都會歡天喜地地跑開和她的小狗去玩。
就像時刻再為房租和生計發愁的小劉和趙鐵林(Z君),沒有電視機的日子里就一起圍著一個小小的收音機聽長篇小說,聽完后還互相取綽號,小酒就是那個“小猴臉”,趙鐵林就是那個“大灰狼”。
……
(二)
前幾天和爸爸聊天,他談到中國的改革停滯不前,沒有人站出來推進。為什么改著改著就改不動了呢?這個問題應該去問問利益集團(權貴階層)。
李普曼1932年美國經濟危機時,曾對籠罩著“陰暗不祥之兆”和“絕望的軟弱無能”的氣氛的美國感到極度地悲觀,在一篇社論中他寫道:“在一個士氣低落的民族之中,每個人都變得孤獨,成了他自己的犧牲品。他不相信任何人,甚至不相信他自己。他不相信任何事情,只相信每個人和每件事情的最壞方面。他看到的只是自己內心的矛盾混亂和別人所搞的陰謀詭計。這是大恐慌、大崩潰。在人們生命的某種緊急關頭,當他們得不到那些比他們直接的和個人的意愿更為高明的明確信念的支持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書中的那些“公安們”、“老板們”、“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們”、“局長夫人們”……當你們以“們”的形式出現時,我感到深深地無助與虛無。
(三)
作為一個記者,光有同情心是不夠的。當你被告知你要去的地方是一個治安混亂、人員復雜的地方,并且還要呆八年,和采訪對象生活在一起,你愿意嗎?或者說,你有勇氣嗎?
你將和各色人周旋,你要獲得他們的信任,而往往這些跑遍江湖的人對“信任”是最不屑的。你要做好隨時被搶劫的準備,因為人們在生計的壓力下常常瞄準非本地人。你要習慣周圍時常出沒一些吸毒的人或者游手好閑、聚眾鬧事的“街娃”。如果無緣無故被人揍了一頓,還只能忍住不吭聲。
但是,趙鐵林都克服了,因為他就生活在他們(采訪對象)中間。在采訪了一段時間后,一些當地人和他成為了朋友,甚至主動當起了他的保護傘。他憑借客觀的文字和攝影作品贏得了當地人的尊重。
想起了那一幕---一向油嘴滑舌、讓人猜不透的“李拐子”讀了趙鐵林的關于他的照片和文字后,陷入了沉思。“他用手摸挲著自己的下頦,半晌不說一句話,太陽還沒有被烏云完全遮住,已經起了風,風將李拐子蓬松的頭發吹得亂七八糟。李拐子這副認真的模樣,Z君從來沒見到過,最后他同意簽字了。簽字后,他將稿件遞給Z君,并說:“你比我想象的要好,是個辦事的人。”
這或許便是一個記者最欣慰的時刻。
說明:本站圖片源于互聯網公開資料,僅供讀者欣賞和參考,如有問題請聯系站長刪除。如需純文本版請下載看不見的人 + 看不見的城市讀后感1000字。如發現錯誤,請猛踩文章,我們會及時改正。獲取更多相似文章,您可以全網搜索讀后感 看不見 的人 城市。
拓展閱讀
本文鏈接:http://www.gutajiao.com/content/49-295795.html
創建時間:2020-12-25 13:36:34
更新時間:2020-12-25 13:36:34
文章專題:讀后感作文大全